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公告>>阅读文章

云南农业大学:三融合五驱动 推进创新创业工作

发布人:校级管理3    发布时间:2018年03月12日    阅读次数:599

  云南农业大学是一所具有80年办学历史的省属重点高校,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依托云南生物多样性和民族文化多样性的资源禀赋,传承创新创业基因,厚植创新创业土壤,围绕创新创业人才质量标准,结合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扎实推进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取得显著成效。学校连续13年在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中获得一等奖,2012年入选“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所高校”,2016年入选“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50所高校”,2017年入选“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学校招生就业处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学校的主要做法是:

    一、“三个融合”夯实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础

    一是课内与课外融合,构建全学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加强顶层设计,构建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相互衔接、相互融合的“3平台+6模块”课程体系(即纵向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学三个平台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横向结构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学科共同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6个课程模块相互支撑);所有专业均开设创新创业通识课程,启发创新思维、培养创业精神、传授创业知识,提高学生创业意识和能力;各专业围绕实验实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构建面向全体学生、课内外相结合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重视抓好“创新项目+创业大赛+创业实战”三位一体第二课堂教学,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程模块、第二课堂修读学分、创新实践学分。近年来学生主持国家级创新创业基金项目36项,省级134项,学校资助创新创业项目1594项,参与学生达18910多人次。

    二是教学与科研融合,将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学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研发中心等52个科研平台面向本科生开放,为本科生的培养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学生从二年级起进入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团队,在参与科研过程中完成教学实习、接受科研熏陶和训练。朱有勇院士团队将重大科研成果凝聚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农业生物多样性与作物病虫害控制》出版,开设专业选修课和全校公选课,2012年入选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优势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科研团队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编成系列教材,解决了这一学科领域课程资源紧缺的问题,学校相关科研成果累计转化的教材已有22种。近三年,学校传统主干专业90%以上学生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与教师的科研相关,分别在各类科研平台完成,6000余人次本科生进入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学习,7000余名学生在学校各类科研平台的支撑下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实验实习。

    三是校内与校外融合,拓展学校办学空间。学校创造性地开展了“3+3”校县联合行动,即“1个学院+1个县级部门+1个乡(镇),1个学院党委+1个县级部门支部+1个脱贫致富示范村支部,100名教授、博士+100名县干部职工+百村百户”,教师带领学生深入生产一线实施种植业、养殖业、新农村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项目;探索出“科技成果转化+大学生创业+精准扶贫”的有益模式,把广阔的消费市场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和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链接起来,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2014届毕业生创立的云南万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把贫困村的山药、萝卜、白芸豆等直接配送到学校师生食堂和全校教职工餐桌;建设大学生农场,让农户在参与发展产业过程中提升科技文化素质,同时让大学生在参与扶贫工作中提升创业能力;与企业通过“订单式”联合培养本科学生,开办“鹏程班”、“正大班”,校企联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已有云天化集团、红云红河集团等670多家企业与学校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

    二、“五个驱动”彰显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特色

    一是以创新创业理念驱动教学改革。全面实施“本科教学改革行动计划”,通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领航工程”计划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建立了创新创业学分转换制度,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发表论文、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活动折算为课外学分计入学业成绩。组织创业试点班,为学生提供“教练式”指导服务,试点班学生通过创业模拟实训系统、电子商务网络创业系统进行创业实训。

    二是以高原特色农业产业驱动学校特色创业。依托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研究院,充分发挥农学、烟草、普洱茶等学科的科研优势和省级大学生创业示范园引领作用,引导学生将学业与就业结合、就业与创业结合、创业与产业结合、产业与事业结合,抓住云花、云茶、云菜、云药等产业优势,走特色创业之路,创办了“林地养鸡与山药种植”等84个特色创业项目;2011届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李林辉创办云南小花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销售云南特色鲜花产品;2012届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毕业生马成高创办云南紫玉圃实业有限公司,主营保鲜花系列产品,年销售额均超过1000万元。

    三是以创业平台建设驱动创新成果转化。在云南高校率先建成了“全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园”“省级众创空间”“省级校园创业平台”、国家级“云农星创天地”等创新创业平台。与云南农垦集团等企业合作开展大学生咖啡众创项目,打造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实现投资与孵化,创新与创业的有效对接;建设农业部“国家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云南分中心”,为师生的创新科研成果、发明专利转化服务,同时提供技术引导及支持,实现了科技创新与实践应用的良性循环互动。在学校承办的首届云南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推介暨招商大会上,学校新近涌现的80余项科技创新成果走出实验室,与多个企业签约,成功走向市场;学生创业项目云茶科技服务平台,将云茶追溯认证、生产信息化建设、生产技术指导、技艺培训、茶区游学和名家讲堂全面结合,为学生提供云茶创新创业的技术支持和成果转化平台;不断完善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物联网,实现对农事过程、作物生产状态环境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将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于专业农技指导和远程服务,目前平台已在三七、水稻、茶叶等农业产业中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

    四是以创新创业成果驱动精准扶贫。在姚安县、南华县、澜沧县等扶贫攻坚工作中,学校坚持创新成果扶贫、产业扶贫的工作思路,以创新创业成果驱动精准扶贫。组建科技扶贫团队、争取农业科技开发项目,带领学生进行实用技术推广和现场指导,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推进地方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发展。由朱有勇院士领衔的创新团队,应用蔬菜多样性栽培技术模式在扶贫县发展生态种植,建设蔬菜IPM种植示范区,形成了高原蔬菜优质生态栽培技术规程,减少化肥和农药施用量30%以上,病虫害防控效果达到90%以上,降低生产成本10-20%,不仅解决了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问题,同时带动了姚安县、南华县高原优质蔬菜生产。学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刘健,结合扶贫点的特色产品创办了云南豪晟商贸有限公司,自主开发了“晟世彩云” 农产品销售平台,同时承担了学校精准扶贫点特色农产品的线上线下营销服务,获得“十二五”小企业电商掌商应用示范单位称号。

    五是以基层创业驱动地方发展。充分利用我校农村干部学院与电子商务学院资源,与省、市和各地州相关部门积极合作,借助校园创业平台,拓展基层创业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农村电子商务培训等项目空间,鼓励更多毕业生到基层创业,返乡创业。举办云南省首届乡村创业大赛,针对部分市县农业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实际难题,结合当前“互联网+”的发展态势,提出特色种养、新品种培育推广、农特产品推广等可行性解决思路及创业计划。许多基层创业项目在提高大学生创业热情和创业能力的同时,也有力推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学校农学专业毕业生、大学生村官王蛟虎,以10万元的贷款起步,通过组建生态家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在精准脱贫攻坚战中带领建档立卡贫困户踏上了稳健的脱贫致富路,让村民真正实现了可持续脱贫,2017年荣获昌宁县首届“兴昌人才奖”;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生濮玉滔返回家乡创办了异志养猪专业合作社,注册了“异志”商标,近两年经营收入均突破500万元,创造就业岗位20个,招收大中专毕业生8人,帮助3个民族青年创建了养殖小区,指导建立了3个养猪示范村,培养30多户养猪示范户,服务群众2900多户,被团中央授予“全国乡村致富好青年”。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