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创业指导>>阅读文章

57万创业青年凸显首都精气神儿

发布人:校级管理5    发布时间:2015年04月24日    阅读次数:1324

   “创业”,无疑是时下最火的一个词,而首都北京更是创业青年云集之地。无论是中关村创业大街的咖啡馆,还是三里屯soho的写字楼隔间,乃至你可能路过的某个肉夹馍摊位,都涌动着蓬勃的创业热情。

  或许你已经对诸如互联网思维、90后CEO耳熟能详,但是你是否了解,北京的创业青年到底有多少人?他们的创业项目集中在哪?什么行业创业最挣钱?创业者的收入又如何?

  首次完整披露的《北京市创业青年群体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或许能够回答这些问题。这份由团北京市委主导的调查历时一年多,对全市工商注册登记5年以内、年龄在18至40周岁的57.15万创业青年(数字截至2013年年底)进行了系统的抽样调查。

  这份基于工商数据资料、1916份调查问卷和100人次访谈的报告,让我们可以大致勾勒出一个典型北京创业青年的面貌:他应该32岁左右,毕业4到7年后开始的第一次创业;他有超过六成的可能从事的是批发零售等服务行业,超过两成的可能从事的是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他的收入并不高,没房没车是大概率事件,他认同“奋斗成就人生”,还在为个人生活和企业发展而努力。

  7个聚集过万创业青年的街乡

  在北京这座人口超过2000万的超级都市里,算得上创业青年“据点”的街乡镇共有7个,分别是朝阳区的建外、三里屯、望京街道,海淀区的中关村、上地街道,丰台区的新村街道和昌平的回龙观镇。《报告》的数据显示,以上地区创业青年的人数都超过了1万人。而北京各区县中,朝阳创业青年人数达到13.92万,海淀有9.86万人,丰台也有7.78万人,明显高于其他区县。

  团市委创业青年调研团队专家组成员、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刘平青表示,这些聚集区与全市经济产业园区和流动人口的分布情况一致,多受产业特性、相关政策和历史原因的影响,“例如中关村就聚集了大量的信息产业,有聚集效应”。

  刘建强就很喜欢自己位于中关村西区鼎好大厦8楼的办公室。这是一个名为厚德创新谷的创业孵化器,3000多平方米的办公场地里,分布着30多个创业公司,不定期会有投资人来考察项目。在他们的楼上,是李开复创办的创新工场。而走出鼎好大厦,沿北四环往西走不远,就到了去年6月刚刚更名的中关村创业大街。晚上没那么忙的时候,刘建强常会溜达到那儿,参加3W咖啡或者binggo咖啡举办的各种创业沙龙,或者跟投资人聊上两句。

  选择办公场地时,刘建强曾经犹豫过,公司是随便租一个商住两用的民居,还是到中关村找一个孵化器?可跑了几次中关村以后,他没再犹豫,周边环绕着创业者、投资人,让他“更有创业的感觉”,也“更方便”。

  身处在一群创业者中,刘建强能很强烈地感觉到创业的氛围。入驻半年多的时间里,同在一个办公区的公司,有人被大公司作价千万元收购,有人成功地拿到了B轮融资,也有人烧完了钱还是没有找到营利模式,最终黯然离场。这让今年32岁的刘建强时刻警醒自己要更努力地奋斗。

  某种程度上,刘建强跟报告中的典型创业者很像。报告显示,北京创业青年的基本结构为,男女比例约3∶2,非京籍占55%,主要集中的三个行业是批发和零售业(42.6%)、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20.96%)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4.2%),平均年龄为32.25岁,平均初始创业年龄27.80岁,大约在大学毕业后4~7年才投身创业,毕业即创业的比例不高。

  河北人刘建强目前的创业项目是一款预定运动场馆的手机APP“E运动”,在这一波移动互联网催生的创业热潮中,手机APP无疑是资本市场的宠儿。在前一份工作中,刘建强对接的就是一些APP的推广业务,这也让他更能体会到移动互联网的魔力。去年6月,他最终决定辞职,离开年收入50多万元的广告公司,开了自己的公司,每个月领着公司最低的5000元工资,他的理由是,“到了这个年纪,想做点自己想做的事情。”

  算起来,刘建强是在毕业后的第九年才踏上自己的创业路,相比平均初始创业年纪显得大了一些。而《报告》也指出,如今北京创业青年有年轻化的趋势。如今,越来越多的90后CEO开始频繁见诸媒体,刘建强说自己很羡慕当下的年轻人,“创业的环境越来越好了。”

  最挣钱和最有潜力的

  约30%有盈利,约40%收支平衡,约30%没有盈利,这是这次调研给出的北京青年创业绩效的基本状况。

  这其中,盈利丰厚的约占3.8%,难以维系的则占7.3%。什么行业最挣钱?答案是房地产业。《报告》数据显示,房地产业盈利丰厚的比例高达21.05%。相比之下,排第二的住宿和餐饮行业,但比例仅有8.51%,还不到房地产业的一半。

  在各个行业中尚未营利比例最高的,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这个包含了互联网信息服务、计算机信息服务等门类的行业,未营利比例达到36.67%。不过《报告》也指出,该行业中有很多是投入期长、收益期滞后但发展潜力巨大的高新技术企业。

  某种程度上,房地产和互联网分别代表着当下和未来的行业,37岁的孙鸿飞正试图打通两者,而他的创业经历也正恰巧对应着两个行业的特点。“传统的房地产中介业的人工成本、店铺成本都很高,中介费也很高,讲究一口吃个胖子。”孙鸿飞说,“我们现在是走线上,中介费低80%,剩下的20%也都给经纪人,我们收一笔3000元的代办费,其实是一种互联网思维。”

  孙鸿飞2003年年底就进入了北京房地产业,那是北京房价暴涨的前夜,孙鸿飞被母亲领着到了舅舅开的房地产中介公司鸿基建业入了行。最初他很抵触房地产中介,觉得都是黑中介,在公司待了一个星期什么都没干。舅舅没办法,只得让孙鸿飞先去自己找个公司感受感受,孙鸿飞于是去了当时的第一大中介中大恒基。

  在中大恒基,孙鸿飞很快成了片区的销售冠军,他说自己喜欢上了那种帮别人选房子、成家的感觉,每个月的提成也有一两万元。没多久,孙鸿飞回到了鸿基建业,最初他先被派去负责新开的两家门店。那正是房地产价格不断上扬的时代,因为信息不对等,很多中介可以吃差价:卖方想30万元买,中介就向买方开价35万元,差价就进了中介的口袋。

  孙鸿飞则重点开辟了另一种方向:直接吃下卖方的房子,然后自己再转手卖出去。孙鸿飞说自己的策略很成功,“不到一年,那个区域我们一家公司的营业额就是其他十几家公司的总和。我们坐在公司里,就有大量的房源送上门”。

  没多久,孙鸿飞全面接手了公司的管理,也成为了股东之一。“盈利丰厚”的房地产行业让孙鸿飞先后买了4套房,基本实现了财务自由。

  2008年,北京房地产价格动荡,孙鸿飞觉得传统的地产中介不是长久之计,于是离开鸿基建业,成立了完全属于自己的新中介公司丁丁置业。他试图走拼服务、口碑的中介道路,但在链家、我爱我家的夹击下,大量扩张的门店没能带来相应的效益,过高的运营成本反而拖垮了自己。

  2012年的时候,孙鸿飞卖掉了自己在北京南五环的最后一套房子,没过多久,他关掉了所有的店面,宣布自己在房地产业的第二次创业失败。

  这次失败让孙鸿飞反思了半年多的时间,最后觉得,传统的中介模式还是有问题,“租金、人力成本都太高,一旦市场波动就很不稳定”。

  他现在做的美宅网,则是希望去掉租金、人力成本,做一个房产中介的淘宝,网站只是一个平台,负责业务代办和监管。孙鸿飞坦言,虽然还没正式上线的美宅网也已经有了盈利,但互联网行业肯定是要用钱来换时间,大规模推广需要更多的钱和互联网资源。

  “3000元的代办费当然只是一个基础,只要站住市场,房地产金融产品也会是一个营利点。”孙鸿飞说,“互联网的想象空间很大。”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