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你分享一周一篇】第74期---2014大学校长开学致辞出镜率最高的5个词,传递了什么
发布人:校级管理5 发布时间:2014年09月28日 阅读次数:599进入9月,各所高校陆续拉开开学帷幕,校长们给新生们的开学致辞也是充满了正能量。在今年高校校长的开学致辞里,独立、踏实、理想、立德和包容成为了出现率较高的五个词汇,这五个词汇背后,传达了校长们的何种思考和理念,让我们一起读读看。
独立:独立人格、独立思考
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
做清华人,首先要养成独立的人格。独立人格,是做人的核心品性,它来自于独立的思考、大胆的质疑和批判性思维。同学们都是以高分考进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你们所熟知的知识和认知都是对的。从现在起,你们要学会质疑,要善于质疑,要勇于挑战。“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敢于质疑和挑战,就迈出了“不唯书、不唯上、不从众”的第一步。在大学里什么是“好学生”?好学生不再是像过去那样把已有的知识烂熟于心,而是能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能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是一个人的心智走向成熟、走向独立的过程。你只有具备了独立人格,才能始终坚持心中的理想追求,充满信心地去迎接挑战,始终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宁滨——
人类启智以来的知识,从未像今天这样纷繁复杂,日新月异,网络化的时代,各种各样的信息将在你们眼前交错地潮涌,同学们初次离家,来到大学,容易被城市的喧嚣淹没,被功利所诱惑,被浮躁所鼓动。只有坚持独立思考,你才能在喧嚣中保持理性、保持清醒,做出正确的、经得起时间检验的选择。学会思考,要有敢于质疑的态度。质疑是开放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基础,也是人类文明不断前进的推动力。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
教书育人自古就是为了使得学生的心智更加成熟、人格更加独立,惟有人格的独立,方可获得智慧。因此,教育更为重要的内涵是传授思维方法,而学习的本质那就是获取隐藏在各种知识背后的智慧。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是中国知识分子家国情怀和独立人格的追求。当今时代,如何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社会和全球化潮流中,不迷失自我、不被功利所诱惑、不被浮躁所鼓动,就必须要有独立不移的精神,有对民族传统文化美德的坚守,更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走过这座令人感怀的“思源之门”,愿你们谨记“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校训,以家国情怀济天下,博雅厚德。
浙江大学校长林建华——
面对既丰富多彩、又鱼龙混杂的未来,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强大内在理性和人文素养,更需要独立思考,更需要批判精神和决断能力。我们的社会是多么需要更多的理性与冷静,而这正是你们需要在这里学习和磨练的。我建议大家,多阅读人类千百年沉淀下来的经典名篇,少看那些粗制滥造的花边传闻;多用批判眼光审视现成的结论,而不是盲从和迷信所谓的权威;多花时间参加集体活动,锻炼沟通交流能力,而不要沉湎在虚拟世界的幻觉之中;更多地去学习和培养自己“科学的方法,公正的态度,果断的决心”,而不是把生命浪费在眼前的急功近利上。
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
要做真学问,就需要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大作家萧伯纳曾这样说过:“大学的学生,不要仅仅死记从课本里所得的学问,而要终身保持学问的质疑,以求真学问的真价值。”这就告诉我们,做真学问不是死读书,学问就是要学、要问、要独立思考。只有学会独立思考、保持批判精神,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在川大四年的学习里,最重要的不是去单一的追求分数,而是要学会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不是去死记硬背书上的知识,而是努力培养自己的批判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也不是去盲目服从标准答案的约束和现成的结论,而是敢于自由探索,敢于对权威、对书本提出质疑。
踏实:脚踏实地、求真务实
北京大学校长王恩哥——
笃实,就是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不同的主题。现在同学们来到北大,未来几年的主题毫无疑问应当是“求学”,研究学问最要紧的是踏实、勤奋,是老老实实、一丝不苟的态度和苦学、苦干、苦熬的工夫。蔡元培先生1917年就任北大校长时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他希望同学们“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大学阶段是学习的黄金时期,请同学们务必珍惜。北大提倡博雅教育,希望同学们不要囿于一隅,处理好“专”与“博”的关系,抓住可以利用的时间广泛涉猎,研习古今中外的经典。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
要从点滴做起,做一名脚踏实地的好学生。对一千个目的地的向往,不如一次出发和远航。同学们,有了更为清晰的目标与方向后,你们一定要求真务实,平心静气,从小处着眼,从细微处做起,不虚度每一天,不错失每一次成长的机会,这样才能不断增长知识和才干。切忌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希望你们发扬北师大的优良学风,少睡懒觉多锻炼,少玩手机多听课,少谈空话多实践,用自己的健康成长证明自己是一名优秀的大学生。
南京大学校长陈骏——
要脚踏实地,虚心求知。求知识,求真理是大学生的基本任务。大学的青春时光,人生只有一次。这个时期有老师指点、同学切磋、书籍引路,可以心无旁骛的求知问学,必须倍加珍惜。为学之要贵在勤奋、贵在钻研、贵在有恒。鲁迅先生说过:“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东南大学校长易红——
要成就精彩人生,就一定要坚持勤奋进取、脚踏实地和追求卓越的精神。在东南大学这样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中,一定要立志奋发、志存高远,要更加脚踏实地,更加埋头苦干;同时也要仰望星空,站得更高一点,看得更远一点,想得更多一点。努力获取更广博的知识、更深刻的思想。你们要保持学习和思考的热情,不断探求新知,永葆积极进取的朝气和永不言败的勇气,求知若渴,虚心若愚。
理想:心存高远、远大理想
北京大学校长王恩哥——
他们的事业之所以成功,人生之所以有意义,还因为他们志存高远,将个人选择同国家需要、人民利益和人类文明进步结合在一起。我们北大人,与生俱来就被赋予了“吾曹不出如苍生何”的历史使命感和理想主义情怀。正如中文系谢冕教授在《永远的校园》中所写:“北大人具有一种外界人很难把握的共同气质,他们为一种深沉的使命感所笼罩。今日的精英与明日的栋梁,今日的思考与明日的奉献,被无形的力量维系在一起”。
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宁滨——
要学会生活。生活是学习和思考的基础,是自如和幸福地工作的基础。学会生活,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古人云:志不强者智不达。大学是知识的殿堂,更是社会良心和时代使命的代言人,它的精神价值永远大于它的功利价值,它的责任道义永远重于它的经营运作。有了崇高的理想与信念,生活学习才会有动力。我希望你们在大学中锤炼品格,加强修养,在大潮流、大变革来临之际,以广阔的视野,高尚的理想投身其中;在人类第六次科技革命之时,做一个胸怀大志,有使命、有担当的社会精英,在时代的洪流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南京大学校长陈骏——
要登高望远,立志成才。古往今来,每一个对国家做出贡献的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具有远大的理想和志向。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强调,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在他看来,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学生时代是立志成材的黄金时期。青年时期牢固树立远大理想,人生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无论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都能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坚持远大理想,就是要把个人成长成才融入祖国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之中,以实际行动创造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立下一个志向就是我们漫漫征途的开始,如果起点缺乏远见或是模糊不清,那么,将来所要走的路上就会留下遗憾、甚至悔恨。
东南大学校长易红——
德国大哲学家费希特在《论学者的使命》中曾经说,一个社会中的知识精英,“他的进步决定着人类发展的一切其他领域的进步;他应该永远走在其他领域的前头,以便为他们开辟道路,研究这条道路,引导他们沿着这条道路前进。”作为一流大学的学生,你们就应该有这样一颗争一流的心,应该有引领方向的勇气,力争成东南大学的毕业生绝不应仅满足于成为一般性的技术人才,而是要立志成为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和社会精英。因此,同学们进校后不要仅仅满足于书本知识的学习,仅仅满足于分数和学分,也不要仅仅满足于毕业后有一份相对稳定和较高报酬的工作,而是要树立更加远大的理想,蕴涵更加宏伟的抱负,预设更加高远的目标,勇于担当,乐于奉献。
立德:崇德修身、立德树人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
要树立道德情操,做一名明善恶、懂是非的好学生。成人成才的根本在于德,没有了德,就像无根的花草树木,就不会长成栋梁之材。希望同学们培养起良好的道德修养,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希望同学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树立高雅的审美情趣,到大自然中去发现美,到社会实践中去张扬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
南京大学校长陈骏——
要崇德修身,以德润才。立德树人是大学的根本使命。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对当代青年而言,更要坚持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南京大学孕育诞生了一批甘于奉献、不为名、不为利的杰出校友,他们诚朴雄伟,既有“敢为天下先”、追求卓越的壮志,却无哗众取宠之心。他们以奉献作为人生的目的,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为了科学探索的需要,心甘情愿奉献一生,他们赢得了世人的敬重。程开甲先生为了国家的需要不断改变自己的专业方向,直至长期坚持在戈壁滩上工作。他说,“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应该具备的最重要素质就是奉献。只要国家需要,就要义无反顾。”
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
要做真学问,就需要守住诚信道德的底线。“为学者,先为人”。良好的道德修养,往往会比你们的学术成就更让人信服。诚信和道德是我们每个人做人的基本准则,更是做真学问的前提和关键。希望你们从今天开始立志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坚守自己的诚信和良知,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难以想象,一个习惯做作业抄答案、考试作弊、写论文在网上下载和抄袭数据的学生,能有什么真学问、真本事?千万不要以为自己刚刚起步就不会引人注意,往往年轻时不曾注意的失信行为可能会成为自己人生永远洗不掉的污点。希望你们从今天开始立志做一个负责任的人,追求成为一个关心别人比关心自己多一点的好人,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优秀人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孙其信——
大学的根本使命是立德树人,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更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养拥有完善人格、高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人,否则我们的教育将是不完整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座谈会上也深切勉励广大青年学子: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要立德修身,我们须以德立身、以德润身,坚守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坚守做人处世的根本之道,追求止于至善的卓越境界。要立德修身,我们须学会慎独慎微,自纠恶小,不因恶小而为之;勤为善小,勿以善小而不为。要立德修身,须常怀感恩之心,感恩父母,他们给予我们生命;感恩同学,他们给予我们帮助;感恩社会,社会教会我们成长。要感恩他们给予我们的一切关爱、友善、付出和帮助。
包容:相互理解、开放包容
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
做清华人,还要学会包容和欣赏。对于你们而言,有了高分,更要懂得尊重别人,理解别人的情感,学会与人沟通。独立并不难,从众更易,既善独立又能合作,才是最难的。前些天我参加苏世民学者项目的夏令营,西门子基础设施与城市业务首席执行官博乐仁(Roland Busch)先生谈到,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但一个团队却有可能做到完美。我参观过校友创办的很多公司,他们说创业最大的困难往往不是技术,不是资金,而是创建一个和衷共济的团队。所以,你们要在集体中深刻理解团队的重要性,学会与同学们相互了解和理解,包容彼此的不同,学会欣赏多样性。
天津大学校长李家俊——
我们天大人,都有着开放包容的胸怀。在现代社会,电影里那种孤胆英雄拯救世界的奇迹是很难发生的。很多同学是第一次离开家乡,远离父母开始人生经历中第一次集体生活,你们要从与周围同学的简单协作开始,学会并善于与人合作,“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当你毕业的时候,再次回想大学生活,你一定会发现,对于很多功课难点的消化理解不是在课堂上完成的,而是在宿舍或者在食堂里与同学们的讨论中实现的。当你毕业5年、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再次回忆起大学时光,最美好的记忆或是班级组织的某次活动,或是同宿舍的一次卧谈甚至是为了一个实验、一篇论文面红耳赤的争吵。在未来的几年里,你将会发现,你越开放包容,合作越顺利、见识越广、朋友越多,你会愈发地在各方面如鱼得水,这将是你未来成功的重要基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侯建国——
在张扬个性的同时,学会包容与合作。当今世界,国家之间谋求合作共赢,多元文化日益交融,科学研究倡导协同创新,这是因为人类面临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环境等各方面的问题比过去更加复杂,仅凭一人之力、一国之力都难以解决。如果没有各国科学家的紧密合作,许多大科学研究都不可能顺利开展、取得突破。具体到我们的校园生活,包容与合作同样无处不在。我知道,你们这一代人比较有主见,也更有自信、更富个性,希望你们在张扬个性、学会独立自主的同时,也要在集体生活、学习实践、社团活动和学业研修中,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团结协作,做一个虚怀若谷、心胸宽广的科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