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就业指导>>阅读文章

【就业指导一周一篇】第148期---“就业体检”,到底检的是什么 

发布人:校级管理3    发布时间:2016年10月13日    阅读次数:1071

    近日,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的27名“95后”大学生,在5名带队老师的陪同下来到北京,开始了一次特殊的“就业体检”。他们每人的初始资金只有50元,却要在北京生活15天,每天还要交15元的房租。15天后,这些原本娇生惯养的大学生们竟然全部通过这项看起来颇为强人所难的“体检”,有的同学甚至还通过打工攒下了数百元的结余。

  据了解,浙师大的这项暑期“就业体检”实践活动在2009年就已经开始。对这项活动,赞许者有之,质疑者亦有之。有人认为这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应对挫折的能力,对于走上社会、参加工作大有裨益;也有人认为,这项活动设置的条件太为极端,与大学生毕业后所要面对的实际情况并不贴近,意义不是很大。

  笔者认为,这项活动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从就业技能的提升来看,活动能起到的作用相对有限。时间只有短短半个月,同学们从事的又多为和自身专业不相关的、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工作,显然很难在技能方面有大的提高。然而,从就业心态和精神塑造上来说,活动所起到的作用却是很大的。根据记者的采访,这些年轻的大学生或是学会了珍惜,或是学到了感恩,或是领悟到生活的艰辛和不易。带队老师也认为,这些学生学会了吃苦,学会了沟通,变得更善于思考。对他们来说,尽管在接下来的人生道路上很可能不会再遇到与活动中所体验到的类似的物质贫乏的窘境,但这段经历足以鼓舞、引导并警示他们:那样的环境下自己都能找到办法克服和坚持,今后在生活中还有什么困难不能面对的呢?

  如今,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常常成为热议的话题,教育部门、人社部门、高校等多方力量都在采取各种措施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在这样的背景下,浙师大的“就业体检”活动就显得十分有意义了。尽管它在极端条件下“压榨”学生的做法,未必值得全面推广,但足以引起大家的思索。

  这样的“体检”,检出的不止是学生在求职,在面对困难环境时所缺失的某些素质,更检出教育的缺失。在如今的教育体系和不少人的观念里,更加重视的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教育,而对个人精神面貌和良好心态的塑造往往被忽视。但在实际求职的过程中,后者往往成为更大的决定因素。一个能吃苦、会沟通、善思考的人,在如今的就业市场上,断不会找不到工作。他会对自己有更深刻的认识、更清晰的定位、更明确的规划,从而在求职时,能更大程度地减少“高不成低不就”的挑挑拣拣,有更大的机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的确,正如少数批评者所说:“我拼死拼活上大学就是为了不去端盘子发传单。”术业有专攻,让大学生去做这些工作是有些浪费资源。但如果连找一份端盘子发传单工作的能力都不具备,连吃一点苦受一点累都不能承受,这样的大学生,恐怕也很难在别的岗位上得心应手。毕竟,无论什么职业,都自有其艰难之处;工作环境虽然各不相同,但所需要的直面困难、咬牙坚持的心态,仍旧是共通的。

 


上一篇      下一篇